新闻动态
智慧城市待跨“最后一公里”
  • 来源:中国建设报
  • 日期:2015-06-19

关于城市的未来,人们从来不缺乏想象。无论是科幻大片里在空中来往穿梭的车辆,还是正在成为现实的各种智能生活场景。毫无疑问,我们的城市正在向着更加“智慧”的方向发展。

如今,“智慧城市”几乎成为世界各国新一轮角逐的焦点所在,我国的智慧城市试点也已将近300个。显然,在各方的追捧下,智慧城市被视为解决各种“城市病”的良方。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家对信息消费的大力推进,更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信息环境。

热潮之下,智慧城市的实际增长质量如何?“智慧城市是一个非常大的体系,涉及到许多部门和专业。在目前顶层设计和盈利模式尚未明晰的情况下,智慧城市的落地存在许多现实的困难。”近日,首创经中 天津 投资有限公司智慧生态中心总经理谢丹近日在接受中国建设报记者专访时如此表示。

“做实”智慧城市更重要

今年4月份,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公布,确定了84个城市 区、县、镇 为国家智慧城市新增试点,加上前两批公布的193个城市,截至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试点已接近300个。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总计划投资规模近万亿元。“预计到2015年底,将有70%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参与建设智慧城市。”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员吕汉阳曾指出。

在解释如此大规模建设智慧城市的初衷时,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表示,中国在经历了前几轮大规模的投资房地产后,传统项目的边际效应已明显下降,新型城镇化成为未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镇化的过程中或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最迫切的课题之一。

然而,“坐实”试点称号后如何“做实”智慧城市的实质内容 如今的“智慧城市”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也愈发呈现“虚火过旺”的态势。一些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当作数字城市的新包装,被企业营销牵着鼻子走,智慧城市建设被盲目贴标签的行为更是被广为诟病。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就曾表示过担忧:“现在中国几百个城市都在做智慧城市,世界上只有中国政府才有这么大魄力,但是一定会做差。”

据了解,按照试点城市创建任务书中3 5年的建设周期,今年首批试点城市将陆续进入验收评估阶段。目前这些城市的具体推进情况如何,届时又将从哪些方面对其进行评估?记者就此问题询问有关部门时,其负责人表示不便对外透露。“智慧城市有一定规模了,试点原则上不再新增。要把这些试点进一步往前推进,做得更好,把注意力放在让这些试点更好地实现他们的目标上来。”住建部一位官员对媒体如此表示。

多重难题待解

记者了解到,资金不足成为当前各方进行智慧城市建设中普遍遇到的难题。“智慧城市需要投入的软硬件成本很高,土地财政的结束让地方政府的钱袋子普遍‘收紧’,而目前被大力推广的PPP模式也存在利益不明晰对企业缺乏吸引力的问题。”谢丹告诉记者,智慧城市的收益和盈利模式目前尚不明晰,一些纯公益类或回报周期过长的项目很难吸引企业,并且多数城市在申报试点时没有对融资模式进行详尽规划。而从信息化角度来看,数据的建设和整合,或多或少都会涉及信息安全与保密问题,目前在数据共享和公开方面国家并没有相关的强制要求,这也是大部分企业难以参与其中的原因之一。

除了政府投资和PPP模式,2013年时国开行曾宣布在“十二五”后的3年内,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支持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那么,这笔贷款是否能够满足地方的资金需求呢?

“托付国开行所提供的800亿元贷款属于低息贷款,低息也就意味着更高的门槛和更严格的审查过程,对项目情况、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偿还能力等条目的要求较高,多数城市无法达标,只能转而寻求其他融资方式。”一位智慧城市研究专家表示,目前只有少数试点城市申请到了智慧城市的专项贷款。此外,过多贷款隐藏的债务风险也是地方政府没有采取大规模贷款创建智慧城市的重要原因。

“很多地方是头脑一热扑上来,然后才发现没有钱缺乏规划很难落地。”一位开发商告诉记者,智慧城市是一个新概念,涉及的面很广,地方政府和企业往往对其把握不是很全面深入,非常需要得到科学的指导纲领,但是目前没有部门和机构能够帮助他们切实可行地落地规划和解决方案。

而大同市城区政府数字化中心相关人员则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有能够协调各级各个部门资源的“一把手”领导班子和工程才方便顺利展开。因为试点城市中既有地级市、县级市,也有城区、开发区、镇等行政区域。各级职权互相交织,试点的城区政府在调动各单位资源时就会异常困难,自主权很低。“城区政府甚至连个井盖都调动不了,因为它归市政府管理,我们没有这个权限。”